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聚焦 >> 正文
《勘探队员之歌》曲作者被总书记点名了!
发布日期:2024-07-11   浏览次数:
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几内亚比绍共和国总统恩巴洛时,动情地谈起该国国歌《这是我们最爱的国家》的曲作者是中国著名音乐家晓河。


undefined


已故著名作曲家晓河


晓河是江西上饶人,原名何同鉴,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教务长,中国音协理事。

当从央视新闻中看到这则动人的故事时,72岁的耿幼明十分激动,立刻转发给自己北京的朋友,“岳父能为几内亚比绍写国歌,我好自豪!”


罗马里奥·巴尔德不知道的是,已故著名作曲家晓河,还创作了《勘探队之歌》,后被作为中国地质大学校歌,激励了一代代地大学子与地质人。

唱响地质人的情感共鸣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说起《勘探队之歌》,耿幼明立刻哼唱起来,“当时很流行,年轻人都会唱,影响了许多人,特别是搞地质的人。”

耿幼明特意提到:“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给我岳父写来亲笔信,信里写道:您作曲的《勘探队之歌》,从大学到野外,伴我廿多年,至今还常歌唱。”


△勘探队员之歌MV


“我们怀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1990年,《勘探队员之歌》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地质大学校歌,这首歌也跟随地大人的脚步,登上山巅,深入旷野。7月11日,唱起这首旋律清新明朗的“青春之歌”,耄耋之年的张锦高神采飞扬。

undefined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校长张锦高接受采访。

张锦高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校长,1965年进入北京地质学院金属与非金属勘探专业学习,后留校工作。他介绍,《勘探队员之歌》是电影《年青的一代》的主题曲,这部电影启发了一代青年人,也让张锦高有志于从事国家的地质勘探事业。

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应运而生。几乎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舟山群岛,青年军旅作曲家晓河正在这里体验生活。一天,他忽然看到一座山上红旗飘扬,一群正在找矿的勘探队员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很快,晓河就和这群勘探队员成为了朋友,这种艰辛却又乐观向上的工作氛围深深吸引了他,他决定为他们写一首歌。

不久后,他收到了北京群众艺术馆的来信,里面有一张诗人佟志贤的活页歌词,写的就是《勘探队之歌》,词作者的灵感与作曲家的激情就此碰撞。晓河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我的心头自然而然地响起了一个旋律,将两个开头的虚词处理成两拍的长音,分别作五度下行和八度上行跳进,这支歌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一气呵成,真是我作曲生涯中难得的绝句!”

1953年12月22日,《勘探队之歌》刊于《中国青年报》第4版。1954年1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广播教唱这首歌曲。1963年,北京地质学院文工团排演的话剧《年青的一代》,在学校公演,话剧将《勘探队之歌》作为主题曲,在校内引起轰动,更引起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注意。196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年青的一代》上映,借助电影屏幕,主题曲《勘探队之歌》传唱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上世纪60年代,学校师生演出的话剧《年青的一代》轰动京城,后改编为电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部长帅斌介绍,《勘探队之歌》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歌曲旋律饱含激情,歌词质朴,贴近地质工作者的工作场景,在话剧、电影《年青的一代》的演绎和传播下,这首歌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上世纪60年代,张锦高带着年级100多名学生,前往卢沟桥参与防汛工作。住帐篷、挖河泥,虽然条件艰苦,但同学们干劲十足,丝毫不觉得辛苦。“来回路上,大家排着队、唱着歌,唱的就是这首《勘探队员之歌》。”张锦高回忆,“当时,我们跨过河流、穿过山谷,夜里走路靠着星星。《勘探队员之歌》歌词中唱的,很多都契合实际,就是我们勘探队员们的生活日常,唱进了我们的心里。”

1990年之前,《勘探队之歌》虽然没有被确认为校歌,但已经在校园内广为流传,同学们防洪抗灾、野外勘探的路上,都会自发地唱起这支歌。“在正式成为校歌前,《勘探队员之歌》就是大家心中的校歌。”张锦高回忆,在大学时代,校园里里处处传唱着这首“地质之歌”,《勘探队员之歌》也被大家公认为“民间校歌”。

198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在当年的建校35周年庆祝大会上,参会人员就齐声唱了这首《勘探队员之歌》。

1990年6月19日,在武汉举办的学校第九次校务会议决定,将《勘探队员之歌》作为中国地质大学代校歌。

张锦高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参加了这次校务会议,他回忆,当时参会的包括书记、校长等十多位校领导和行政人员,大家一致决定将《勘探队员之歌》作为校歌,每当唱起这首歌,他的心情也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从《勘探队之歌》到《勘探队员之歌》,校歌一字之差的背后故事


从《勘探队之歌》到《勘探队员之歌》,旋律和歌词完全一样,为何作为地大校歌时,歌曲名字多了一个“员”?

张锦高解释,在这首歌的传唱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勘探队之歌》和《勘探队员之歌》两种说法,“这首歌歌颂的是每一位勘探队员,而不仅是一个团队。多出的这个‘员’字,更能够体现每个人的参与感,更能够体现出勘探队员们的主人翁意识。于是最后,学校将《勘探队员之歌》确定为校歌,激励着一代代地质人,为祖国的地质事业贡献青春热血。”

帅斌介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缺乏考据条件,有人说这首歌叫《勘探队之歌》,也有说叫《勘探队员之歌》,《勘探队之歌》唱的是就是勘探队员的生活,因此在确定代校歌的时候,大家就自发地将歌名定为《勘探队员之歌》。虽然最开始是“代校歌”,但在传唱过程中,把校歌称为《勘探队员之歌》校歌的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逐渐成为了地大校歌的正式名称。

2004年,学校已经就歌曲的名称进行了考据,在上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函件中,正式提交了校歌的歌名《勘探队员之歌》,“这意味着‘勘探队员’从师生们的自发行为,变成了自觉的行为,大家其实是经过了理性的思考,因为歌曲中唱的主体就是一个个勘探队员,唱的是勘探队员的感受,每当唱起这首歌时,就像在唱自己的生活,激发起浓烈的主人翁意识。”

这是地大人的情感标识


一代代人的传唱,这首歌早已成为地大人的情感标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内展示的校歌。


在地大,《勘探队员之歌》无处不在。新生录取通知书背后,印着校歌曲谱。学校院士长廊“开发矿业”石碑上,未来城校训石背后,也刻着这首歌的歌词。走进校史馆大厅、第五展厅等都展示着校歌曲谱。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就是在军训期间学唱校歌。

地质工作条件艰苦,风餐露宿是常态,每当遇到困难,大家就唱起《勘探队员之歌》,便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疲劳和寒冷,“歌曲在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心中积淀,特别是地大人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了地大人的情感标识。”帅斌说,这首歌是地大人的精神演绎和情感表达,它塑造的是地大人以苦为乐、奋斗为荣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予力量和温暖,非常了不起。

地大人不仅会唱,而且爱唱校歌,校庆大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几乎在所有校内的重要场合,师生们都会唱起这首歌。毕业后,地大人聚在一起也常常会唱起校歌。

undefined

地大师生在央视舞台唱响《勘探队员之歌》

2019年2月4日,除夕夜,地大人合唱的校歌《勘探队员之歌》,还登上央视舞台,给全国人民送去新年祝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与师生们共同参加演出。他说, “站在央视的舞台上,与同学们同唱《勘探队员之歌》,我非常激动,这首歌曲代表的不仅是学校,乃至整个地质行业,这首歌曲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地质工作者的精神写照。”


唱好新时代《勘探队员之歌》

2023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中说:“建队以来,你们一代代队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展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写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也是写给全国地质工作者的,我们都是收信人。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地大将唱好新时代《勘探队员之歌》,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赓续地大人为国找矿、地质报国的红色基因,大力发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断谱写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奉献乐章。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