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1989年生,水工环高级工程师,2013年毕业于我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7月至今,在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从事水工环地质类调查勘查及评价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各类大中型项目20余项,先后参与了舟曲县江顶崖滑坡、牙豁口滑坡、立节北山滑坡、磨里滑坡等多起甘肃省重大突发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应急处置及勘查设计任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多次获得甘肃省技术标兵、单位先进个人及优秀党员等荣誉,2023年6月获全国地勘行业第二届地质调查员职业技能总决赛团体一等奖。

王信校友开展地质灾害现场调查
孜孜以学,上山下乡
回忆起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王信满怀深情谈起对地大的印象:地大有学识渊博、作风淳朴的老师;有团结向上的同学;有“南望山下、东湖之滨”、美丽的校园;还有能挥汗如雨、激情四射的体育场。地大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更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用一生去珍惜、去回味的经历。
王信在校期间就读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当年教过课的老师至今仍记忆犹新,有地下水动力学的靳孟贵老师、地质学基础的陈刚老师以及水文地球化学的郭清海老师,还有带过我们实习的周建伟老师以及班主任曾斌老师和辅导员朱峰老师……王信说,至今难忘的印象来自于两方面,第一方面就是他们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他们对待专业的严谨求实、忘我工作的态度。
这在当时对王信触动特别大,尤其是大三参加生产实习时候,带队老师舍生忘我、严谨求实的作风,把校训精神体现地淋漓尽致。在王信看来,一个人对待一个专业、一份工作能到这种程度,是何等令人敬佩。
求学期间,王信总是利用假期时间次参加野外实习,锻炼实战技能本领,大学前三年他先后去了北戴河、周口店和秭归,每到一处都获得了宝贵的阅历见闻。说起印象最深的实习要属在周口店度过的时光。人们常把周口店称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王信认为这个总结比较到位,因为在周口店,他实现了人生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独立完成了太平山地质填图;在太平殿南坡还完成了第一条实测地质剖面。
这次实习前,王信对于地质工作了解不是太多,但周口店之旅让他对这个行业有了基本的认识,也掌握了地质学最基础的工作方式,对他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信回忆到,当时带队的老师非常严谨认真,以至后来整个工作中自己也秉持着这种优良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件自己参与或是负责的项目,争取把每件事做实做细,这些都是周口店野外实习获得的宝贵品质。
王信感叹道,野外实习的辛苦程度确实比之前想象得要大。不过工作虽然辛苦,但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也是无与伦比的。当把一个地区的地质图以纸质形式呈现在图上,或者把某一地域的剖面画出之后,就会有很强的获得感。

王信校友开展滑坡体地下水测流工作
排除万难,责任在肩
地质学人中流传着一句谚语叫“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描述的是采样过程的艰辛,王信对此深有感触,在他工作前5年,主要从事野外基础填图以及技术调查的工作。几乎每天清早出门背上干粮,需要整天在山里调查、填图,兜兜转转直到夜晚,之后还要背大量的水样和岩样回去。许多山沟里面车辆无法通行,只能依靠徒步,着实比较辛苦。
其实刚开始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时,王信也曾有过短暂的迷茫。他说:“工作之后,你发现很多东西和你想象的不一样。你想着就要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或者一些大项目,你以为自己能做很多,但其实刚开始参加工作,是需要从很多很基础、很琐碎的事情做起。刚开始的几年是比较迷茫的,但是后来通过不断向身边的优秀的同事、领导,或者向学长和单位里的校友请教,就慢慢地调整过来了。”
在王信看来,如今他承担的是一项挑战与压力并存,使命光荣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如勘察设计、应急处置、调查评价,王信可谓天天同灾害打交道,而他日常承担的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承担甘肃省全省的突发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与技术支撑。这个工作主要就是针对全省的突发地质灾害开展应急调查,然后监测。通过这些工作,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措施建议,最大限度地保障危险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政府的抢险救灾和应急决策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撑和建议。这是和人的生命安全打交道的一项工作,肩上的责任很重,容不得半点马虎。
当然从事这样的工作,也不乏有感到压力和艰辛的时刻。在王信眼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自身专业水平不足,还有专业知识面窄。本科毕业后就工作认知方面尚有欠缺。他所从事的突发地质灾害调查处置,不同于平常工作能有充足的时间让他去研究和学习。一旦赶到事发现场,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就得拿出结论,或者说就得提出指导性的措施意见,然后有些政府部门就需要参考你的意见。究竟是该转移人员还是该撤离,如果抢险的话需要什么样的大型设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物力……都要给出详细的建议,这是非常综合又极具压力的一项工作。
令王信感触最深的一次灾害案例,是在2019年舟曲县牙豁口滑坡的灾害抢险现场。舟曲县是地质灾害极其发育的地方,“8.8泥石流”摧毁了半个县城,特大灾情震惊中外。2019年7月,舟曲县东山镇的牙豁口滑坡发生了复活滑动。整个滑坡的滑动历程接近一个月。王信参加了这次灾害抢险行动,是现场调查组的成员,需要每天去滑坡现场开展调查,调查变形迹象,每天的变形迹象和调查进展需要及时上报指挥部。回忆中王信谈到,那段时间他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走在活动的滑坡体上,能听到脚底下岩石摩擦的声音。有好几次他从某个地方经过一些棚子和民房,刚走过去身后就塌了。有些地方表面上看好像是安全的或者人们以为是安全的,他依稀记得有一次自己刚把图收起来走过这样的地方,有两米长的石墩子就从山上滚下去了,现在回想起那些特别惊险的经历还会感到些许后怕。但不论如何,王信都始终秉持认真调查的宗旨,上到坡顶下到沟底,在日常工作中极其认真干好调查工作,以实际行动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如此高要求高挑战的工作,王信也不断总结反思每次任务的经历。展望日后的工作,王信说:“我们必须要时刻掌握前沿动态,掌握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各项工作理念。现在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一些非接触式调查手段的诞生,确实给我们这个行业起到了一些比较好的作用,比如无人机的发展、三维扫描仪的发展,这些非接触式调查方式的应用确实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这就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得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必须得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必须紧跟行业的动态,然后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现阶段的工作要求。”

王信获2023年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第二届地质调查员(地质灾害方向)职业技能大赛甘肃赛区选拔赛二等奖
会战群雄,勇夺桂冠
今年6月16号的全国地质勘察行业的职业技能竞赛中,王信获得了甘肃省全体团体第一名,个人第3名的好成绩。这一次全国的比赛有30支代表队,这30支代表队分别来自30个不同的省份,各自经过层层选拔,代表本省最高水平参加比赛。
王信作为甘肃省代表参赛,同来自全国的优秀的选手学习,感到十分荣幸。自去年起,他就早早投入备赛状态。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于2022年的国赛没有举行。备战省赛过程中,首先是从本系统单位选拔,然后选拔出5个人来参加省里面的选拔。准备比赛也是比较艰苦的一个过程,类似于参加高考一样,比赛有理论考试,还有野外操作的考核。要求时限内完成的工作量是特别巨大,每天就是学习看书,准备实操技能的比赛。他觉得最大的一个难点或者遇到最大的困难,还是自己的知识水平、专业积累不够的问题,毕竟比赛面向全国,参与者本都是佼佼者,试题范围特别广。从事水文专业的王信之前对涉及岩土专业的一些实验测试、基本操作接触得特别少。通过这次比赛,才一点点开始学,这是最大的难点。好在最后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一点点去克服困难,才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比赛当日天气炎热,大赛有两个半小时,加上那天是高温天气,王信又抽签分组到了第三组,考完已近晚上11点,下午3点多还需要到野外考试现场。现场气温很高,王信发现原先制定的一些计划到现场后无法派上用场,一度经历了比较慌的心路历程。前半个小时过去之后,王信发现他的第一个任务点还没完成,心里有些慌乱,经过一系列调整才慢慢地把时间追回了一些,但是这个过程还是比较艰难,要求完成的工作量特别大。比赛的滑坡现场是一个考试的滑坡,王信原先想的可能最多只是中型规模的滑坡,结果考试现场选到了一个大型的——那个滑坡方量就有200多万方,从下面爬到顶部时,人已经气喘吁吁了,沿途还需要看点、调查。刚考完时,王信心里特别没底,觉得没有发挥好,甚至感觉几个月的努力可能白费,好在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完赛后的王信谦逊地认为,参赛过程当中学到的东西远大于结果本身。

王信(右五)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第二届地质调查员(地质灾害方向)职业技能竞赛闭幕式颁奖环节”
心系母校,情系故土
毕业后,王信首选回到家乡甘肃工作,而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也总是心系学校发展,积极参加地大甘肃校友会的各项活动。近些年家庭事业占据了大部分精力,但校友会有任何需要,王信总能积极响应配合。在他眼中,校友会进一步增强了地大人的凝聚力,为踏出校园的地大人来说提供了一个见面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也筑牢了作为一名地大人的自豪感。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去年的校庆大会,每个分会向地大献上了礼物,而每年地大还组织校友会的足球比赛,他对此很是兴奋。
当年在校期间,王信与同学们、室友们的关系就特别融洽,本科四年时光过得十分愉快,除此之外,王信积极参加各类学生工作,大二时参加了学院的团学联,在外联部从事学院学生会的宣传、组织这方面的工作,大四时又担任了班长一职。这让他在日后工作时受益匪浅,他认为,干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责任心,责任心的锻炼就是源自于以前上大学期间的学生工作经历。这使得他现在干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接了就会认认真真,尽最大的努力给它干好干细。其实责任心只是一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更是王信获得的宝贵财富。回想起当年的经历,他感慨道:“我以前在人多的地方,说话比较怯场,比较胆小的一个人,然后经过那段时间的锻炼,我认为对我在参加工作之后的一些汇报和展示等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全面的提高,我认为非常重要。”
胸怀远志 坚定理想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背景。王信毕业那一年,甘肃省地质地矿事业经历了一个低谷期。08年汶川地震这一系列的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行业有了起色,到13年之后正好经过几年比较快速地发展,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比较顶峰的状况,因此每个单位要求特别高。王信清楚地记得当年许多单位门槛很高,只招研究生。本科生找工作压力倍增,当时的甘肃省地矿局还不参加学校校招,而他只能背着简历去一家家单位投送,主动找人事主管去说、去谈,一路充满艰辛坎坷。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毕业学生也更多了,而这几年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同情况的缩水现象,就业压力愈发增大。
谈到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王信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会变,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长期存在。对于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学来说,地质灾害防治这个领域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切实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行业前景比较光明。
王信认为,地大毕业的学生的基础方面是非常扎实的,和其他学校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是有很大区别。地大专业设置方面也比较健全,也比较综合。学校重视基础,重视生产、野外实习的这种传统,这对于那些不管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专业生产类工作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王信也对未来立志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年轻学子提出了几点期望。他说,第一,要有清晰的人生规划;第二,若决定要从事这一行业,一方面是做好心理准备,工作辛苦且兼具压力挑战,想要做好十分不易,另一方面是提前做好选择工作方面的功课,不管是结合地域,还是选择从事的单位等各方面,需要提前谋划,要对想去的地方或者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他看来,最重要还是要有一个清晰的人生规划,无论是走专业技术还是走行政管理路线,先有规划后,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就有了发展的模式。
今年是王信从地大毕业十周年,被问及有无返校计划时,王信表示打算今年回来看看,最近还在筹划组织“十一”期间班级聚会。
相信这个金秋在南望山下,王信能与当年怀揣着青春梦想的自己重逢。
图片 | 校友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