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峰,男,汉族,1983年12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2003年至2007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2021年获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

马峰是地热领域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地热能方向首席科学家,在工作期间,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先后参加了全国干热岩资源潜力评估与示范靶区研究、雄安新区地热清洁能源调查评价等6项地质调查项目。针对性提出了华北平原古潜山聚热模式,牵头部署深部地热钻孔十余口,实现了多处地热找矿突破,构建了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增产改造技术体系,实现了热储产能的大幅度提升。

马峰校友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地质先行”,新区刚刚成立一个月,马峰和团队成员就围绕地热支撑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第一时间提出了地热调查的工作方案。植根雄安新区三年期间,马峰勤劳刻苦,激情工作,为解决新区地热勘查规划的相关技术问题,常常与新区技术人员讨论到深夜。新区的建设规划要求地质勘查工作速度第一、质量第一,马峰将这个理念作为工作的根本要求,稳步推进雄安新区各项地热工作。
雄安新区深部地质条件复杂,布设3000米以上的钻孔挑战性极大,地表的“差之毫厘”往往会导致深部的“失之千里”。在论证初期,有一个钻孔的设计方案引起专家的质疑,有专家认为设计的深度无法达到目标热储层。马峰对该问题非常重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在容城地热田设计部署的12口钻孔,全部揭示了目标热储层。

马峰校友在雄安地热井开钻现场
同时,马峰聚焦雄安新区的建设规划需求,和团队成员共同提出了“采灌均衡、深浅联用、清洁高效、永续开发”的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思路,为雄安新区地热发展提供了方向。2021年马峰围绕雄安新区地热勘查开发工作的迫切需求,牵头编制了“雄安新区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评价技术要求”,成为指导全区的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的重要专业技术资料。

马峰介绍雄安新区钻孔岩心情况
科研攻关敢为人先,地热攻坚勇挑重担
马峰始终坚持将自身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紧紧结合在一起。深部碳酸盐岩热储是我国北方广泛发育且利用较为成熟的地层,但是目前我国利用的深部碳酸盐岩热储主要集中在浅部300-400米的岩溶裂隙发育带,深部温度更高潜力更大的资源是否具有开采潜力仍待研究。
科研攻关既需要找准方向的睿智,更需要坚持不懈的定力。2019年7月,马峰敢为人先、勇挑重担,投入了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强化增产与利用综合评价技术重点研发项目的申报工作。在紧张的项目申报筹备工作中,常常加班加点到凌晨,周末也时常带着6岁的孩子在单位加班。为找准增产技术中的核心难题,马峰一面投身于增产技术攻关,一面反复修改申报项目书与PPT,所有工作坚持亲力亲为。几个多月持之以恒的努力换来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成功获批。

马峰校友获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一等奖
深耕细作扎根一线,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野外是调查研究的第一战场,马峰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及技术攻关工作,从内蒙草原到东南沿海,从松辽盆地到华北平原,从现场调查到室内测试,他始终坚持前往一线获取一手数据,所有试验方案和操作流程亲自设计。每每发现钻探岩心和设计不一致时,他立刻组织专家奔赴现场进行鉴定,对地质规律第一时间形成认识。在承担浅层地热能示范工程建设时,为第一时间了解现场的工作情况,马峰经常走进帐篷与钻探工人进行技术方案交流,多次凌晨时分奔赴现场处理突发情况,避免造成施工风险和经济损失。

马峰校友在河北顺平野外调查

马峰校友在齐齐哈尔野外调查

马峰校友进行热泵调研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如今的马峰仍在自己坚定选择的领域深耕着,他剑指远方,怀着对地质的热爱与对科学的崇敬,不断拼搏,将自己的所学重新播洒在这片热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