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校友活动 >> 正文
分会动态|新程共启,校友同行—上海校友会举办2024届校友迎新活动
发布日期:2024-10-09   浏览次数:

     9月28日,时值初秋,金风送爽。“新程共启,校友同行”,中国地质大学上海校友会2024届校友迎新活动如期举办。

     下午1点,报名活动的萌新校友们便陆续到达签到处并合影留念。签到的形式别具一格,大家将写有名字的心型木牌投进透明的展台中,名牌层层叠叠,象征着校友们间的团结一心、惺惺相惜。

     迎新活动于下午2点30分正式开始,出席本次活动的成员以及嘉宾有:上海恒咏达公司王亚文(特邀分享嘉宾)、场地赞助方91级校友王开宇、地大上海校友会会长陈磊、秘书长程亮、姚正源副会长、吴彬副会长、多位校友会理事、以及南北两地的新校友们,共计60余人。

      活动由24届校友李虹佳进行主持。

     上海校友会会长陈磊致开幕词。陈磊会长表示,上海是一座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见证了无数地大人的拼搏进取和努力奋斗,前辈们深耕于众多领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和超越的目标,亦是大家坚强的后盾。上海校友会是所有于魔都浮沉的地大人温暖包容的大家庭。他同时表达了对所有师弟师妹们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的祝福。


       接着,姚正源副会长以“但使龙城飞将在”为题,为大家讲述了上海校友会的成立、发展,以及如何联系母校做好沟通工作、团结在沪的地大人抗击疫情;分享了上海校友足球队、篮球队多次在高校联赛中勇夺冠军的经历;提议创办的“地大杯”足球赛已成为母校校友相聚的经典活动;并将地大人的精神传递给地二代们,从小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充分展示了校友会“大家庭”的地位。



       各俱乐部负责人——骑行俱乐部负责人高唯嘉、羽毛球俱乐部负责人司羽、单身俱乐部负责人丛琳、篮球俱乐部负责人李剑赟、足球俱乐部负责人吴彬、徒步俱乐部负责人谭谦介绍各俱乐部情况,并发出热情的召唤,欢迎各位萌新校友们加入各个俱乐部,通过活动融入大家庭、丰富业余生活。



       上海落户一直是广大校友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次活动也为萌新校友们请到了上海恒咏达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文为大家讲解和交流上海的落户政策。



       在王亚文总经理的讲解结束后,陈磊会长与程亮秘书长为王亚文总经理和场地赞助王开宇校友送上了精美的地大周边礼品,感谢他们对校友会活动的大力支持。



       茶歇环节,校友们分享着精致的点心,畅谈着近日感思,相互熟稔之后又再次回到会议室,继续之后的流程。



       为了加深大家的了解,王开宇师兄又带领大家分组举行了破冰游戏。游戏将校友们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互相倾听交流最近正在忙碌的事情和感受,并轮流扮演眼睛、耳朵、心灵和分享者的角色,让各位校友迅速打破了隔阂、提高了与人沟通和分享的能力。


       游戏结束后,各位新校友踊跃上台发表感言,大家都表示了对地大的归属感以够参与本次活动收获的乐趣。“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绝对算得上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他乡遇故知,今天我很开心,希望各位也能在‘大喜’的日子里幸福开心”24届校友胡志博说道。“在中国我没有亲人,但上海校友会让我觉得陌生人可以变成亲人。” 24届印尼籍校友冯巧平这样表示。



       萌新发言后,由10级校友杨帆代表“老生”进行发言。杨帆校友的分享以自身经历为基石总结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在人生起步的迷茫阶段,希望大家能够拥抱变化和机会,“顺应城市之变、行业之变,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第二句是希望大家能够在初出象牙塔时,面对各种挑战和可能遇到的挫折,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的那样“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槌不不动我”。第三句话是引用达达乐队的《南方》,大家因为关于地大、关于武汉的回忆而相聚在一起,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段缘分,共同在上海这座和武汉气质相似的城市,收获自己的人生。



     尾声将至,全体校友起立合唱校歌。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关于母校的记忆便一幕幕在眼前浮现……“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一切寒冷!” 合唱校歌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忆,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悠扬铿锵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情感的永恒。

     至此活动流程全部结束,校友会的大家长们为前来参加活动的校友们准备了丰盛的自助晚宴、酒水畅饮,大家举杯相贺,互诉衷肠,中国地质大学上海校友会2024届校友迎新活动在一片轻松、欢乐的氛围中悄然落下帷幕。

  图文来源:上海校友会

【致谢】本次活动在筹办过程中得到校友广泛支持,后附鸣谢名单,在此做出特别感谢!

活动总顾问:陈磊

活动总策划:程亮

活动总执行:李剑赟

活动场地支持:王开宇

活动志愿者:张芸、方缘、姚正源、马素敏、

高唯嘉、陆石基、钟双花、冯巧平、李虹佳、赵明杰

通讯稿作者:卢宣竹

视频剪辑:李虹佳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