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校友活动 >> 正文
卓奥友峰,梦开始的地方
发布日期:2010-12-07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中国地质大学第一次组队攀登海拔8000多米的卓奥友峰,于2008年10月2日登顶成功。参加此次登山活动的、圆满完成科考采样任务的高成同学凯旋后,给校友办发来登山感悟和照片,现登载如下,大家共同分享。

 

接到任务,积极准备

2008年5月,灾难降临汶川,李德威老师毅然前往灾区参加科技赈灾活动,进行汶川地震的相关研究,实地收集野外第一手资料。月底,李老师就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是否愿意为研究一个关于喜马拉雅中段构造热年代学研究的课题去西藏登山,我欣然答应。自此,我便与登山有了“有解之缘“。青藏高原的隆升至今还是一个迷,大约在20个百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开始了它的隆升,先期存在阶段性、不均匀性、区域性,在365万年左右开始了青藏高原的整体抬升。本次登山,围绕以卓奥友峰为主,定结地区珠峰周围为辅收集岩石标本,通过构造热年代学和岩石化学分析研究,希望能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雅中段构造隆升的秘密。

愉快的训练生活

和登山队队员从不相识到相知,我结交了一群性格开朗、青春激扬、热情向上的朋友。操场上,我们一起挥洒汗水,一起狼吞虎咽吃西瓜;训练阶梯上,我们彼此鼓励加油,干劲十足。在中甸适应性训练期间,我们分工明确,一起做饭,一起睡通铺,一起过生日,一起感受着徒步训练的艰辛和快乐……。从武汉到中甸的训练,我们适应的海拔从几十米到了近三千米,我们从开始的呼吸困难到了后来的奔跑自如,我们享受着进步的喜悦,也期待着进藏的那一天。

一路顺利,梦进卓奥友峰

拉萨-日喀则-定日-卓奥友峰大本营,一路上,越是接近卓奥友峰,我们心情越是激动。在老定日,当远处珠峰和卓奥友峰进入我们视线的时候,大家都沸腾了,心中向往已久的梦就要正式开始了。眼前的卓奥友峰,在阳光的沐浴下,显得格外精神,青云被风缓缓吹散,美丽的卓奥友峰慢慢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犹用面纱半遮面。

我们抵达了卓奥友峰大本营,安顿下来,收拾一下激动的心情,才发现自己的梦——攀登卓奥友峰,从事青藏高原隆升课题的科研行动即将开始。我盼望着沿途可以采集标本,回想着李老师所描述的“下部是变质类岩石、中部是花岗岩、顶部是沉积岩”,幻想着一块一块的岩石样本呈现在我的面前,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在4900米的大本营,队员们都生龙活虎,适应状况很好,比预期的效果更好,这是日常刻苦训练的成果。

愉快的征程,别具意义的教师节

9月10号是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到达了5400米的过度营地。傍晚时分,伴着漫天的雪花,我们吃过可口的空心粉之后,围坐在球形帐篷里面,开始用歌声为老师们庆祝节日,特别的歌声,献给特别的你们——我们敬爱的老师,感谢你们的教育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也在这个特别的地点、特别的时刻,默默祝福我的老师节日快乐、合家幸福。在快乐的气氛中,我们度过了这个别具意义的教师节,一定会令人终身难忘!晚上,我们很多人都开始有头疼的感觉,大概这个就是高山反应了,那种感觉就像张扬同学调侃时说的一样,开始你会觉得头像是圆规在钻,后来你会觉得好像是铅笔钻,可怎么也钻不进去!在6人小帐篷里面,听着张扬幽默的调侃,我慢慢进入了梦乡。

科考小组,走不寻常路

根据研究课题的采样计划,预计5700米至6400米之间,每间隔100米(海拔上升高度)就需采集一块样本。这样估算下来,起码需要8个采样点,如果在中间有岩性的变化,则需要补采样本。这样一来,必须先做好具体的采样计划,因为一次从前进营地到达C1营地,是很消耗体力的事情。所以,我预计顺利的话两天完成采样任务。在第一次的运输任务中,我便注意仔细观察沿途的路况,采样的难易程度,以及即将走的采样路线。由于我们正常的行进路线都是在碎石坡以及冰川上,所以采集样本必须贴近山体才有我们需要的新鲜的岩石样本。这样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但是,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小分队,我们有着乐观的心态和勇敢的心。带着头盔,我们顶着随时可能被山上滚石砸到的危险,脚踏不寻常的山路,顺利的完成了我们的科考采样任务。第一次,我、张扬、温秋园三人上路,一直沿着山坡脚下的碎石坡行军,手持GPS把握我们的高程,一路关注着沿坡的岩石状况,一是担心会有松动的岩石滚落下来,二是在收寻可以采集的岩石样本。张扬不时的仰望山坡,指着那摇摇欲坠的岩石说:“这样的石头,帐篷一样大,滚落下来,都没有逃生的空间......”我们笑着回应他说:“它掉下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你看,没有裂隙,更不存在节理,它和山体是连在一起的,放心吧!”事实上,以我现在的视力,也不见得能把那山坡上石头的情况看得很清楚,但我相信,只要注意力集中,小心行事,就会比较安全。第二次采样,还是我们三个一组,来到6050米开始的所谓“麻辣烫”的倾角大约50~60度的碎石坡。我选择了在一侧有很好岩石露头出现的山脊,直线上升,采集我们需要的样品,这样的坡度上,这样的海拔,这样直线攀爬,要比平时的“之”字路线更累,我们上升十几米就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这样的山脊,更要注意自己脚下所踩的碎石,一不小心就会随碎石流滑下十米左右。一路上,我们聊着天,在稳定的岩体上休息吃路餐的时候,我自豪地半开玩笑说:“我们搞地质的,随时有可能将人类的脚印第一次踏上一片新鲜的空地上!现在我们留下的脚印肯定是第一个!”最后,我们在其他运输队友的帮助下,每人扛一袋4kg左右的样品,成功的完成了第一期的采样任务。回到营地闲谈的时候,队友张扬后怕的说:“今天科考路上,两次惊魂!滚石就从我的身边划过!”我们很辛苦,甚至有时很危险,但同时我们也很快乐!

团结就是胜利

10月2号,我们的6名队员成功登顶并安全下撤,我们的接应队员一次性就将所有营地的装备运输到前进营地,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的团结共进。最终,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成功的完成了此次的登山科考活动。三个月来,我们一起训练,一起食宿,一起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一起享受登山的寂寞和满足……,我相信,在同甘共苦中建立的友谊,是坚强、可靠的!一起奋斗的日子里,我们有欢笑、有忧伤、有幸福快乐、有郁闷悲伤、也有小摩擦。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被登山成功、科考顺利的信念融化。我们的心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使我们走向成功,享受胜利的喜悦!在登山队的日子,给我留下了铭心刻骨的记忆!

卓奥友峰,一个让我的高山科研梦开始的地方,一个让我收获友谊、享受快乐的地方,一个让人享受孤独、健康成长的地方!

我将再一次和你亲密接触,我承诺!

致谢:

感谢李德威老师对我的信任和全力支持,感谢李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对我的关心和关注,感谢曹凯师兄对我采样计划的指导。谢谢你们!

感谢登山队队友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感谢董范老师、次落教练、周云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对我的采样任务给予的极大关心和帮助。谢谢你们!

感谢科考小组成员张扬、温秋园、宋红等的通力协助以及队友张瑜、王少良、次仁丹塔、德庆欧珠、李生鹏的无私奉献。谢谢你们!

作者简介:

高成,1985年12月13日出生于湖北宜昌五峰县,土家族,中共党员。2004~2008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011041班,现为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随导师李德威教授参加攀登卓奥友峰活动,到达6435米1号营地,并圆满万完成科考采样任务(海拔每上升100米采集一个样品)。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