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抓起,从我做起……”7月21日,在海拔5500米的青海格拉丹东雪峰西侧山脚下,由17名地大青年学子组成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实践团成员汇聚一起,发出保护长江源的倡议。

2022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团踏上青藏高原。
15天行进1万多公里,深入长江源区开展系列综合考察,这是一次科学考察,更是一堂生动的“高原思政课”。“我们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蹚河谷、攀冰壁、看冰川,上了一堂以冰川、河流、大地为‘教室’的思政课。”实践团成员、环境学院二年级本科生马浩说,“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把长江所需、流域所盼与自身所学所长结合起来,从源头做起保护长江,从自身做起建设美丽长江。”
在地大,课堂常常是开在野外、开在祖国的大河山川之间。学校提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涵盖野外实践教学、校内实验教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实践育人平台体系。建立周口店、北戴河、秭归、巴东四大实习基地,仅周口店野外教学基地走出了40多位院士。此外,还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建立了24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到油田、矿山、野外地调区域以及企业生产、政府机关和事业管理等实践一线,在实践中悟真知。
开在祖国大地的思政课堂,培养出一大批心怀祖国、志向高远的奋斗者。七十年来,学校培养了30万余名毕业生,成长出众多的科技精英、治国英才、商界骄子、体育健儿,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和人民。
面向未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扬帆起航,师生们充满信心、满怀豪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说:“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到203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教育卓越、学术卓越、文化卓越、管理卓越的大学,整体进入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向党和人民交出更加满意的教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