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时,他向着滑坡塌方处挺进;夜深人静时,他在灯下撰写报告方案;山坡沟谷间,他用专业丈量每一处地灾隐患。作为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水工环地质高级工程师,2014届地质工程专业硕士校友童纪伟十几年如一日扎根防灾减灾第一线,用专业与坚守筑牢生命防线,用实干和担当谱写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奉献之歌,先后荣获广东省技术创新能手、全国优秀地质调查员、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2025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冲在最前线的“逆行者”
身为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小组的中坚力量,童纪伟的工作节奏始终与广东的雨季同步。每至汛期,他的作息完全被雨情、灾情牵动,也牵动着家人的心弦,手机24小时保持待命,午夜铃声突响即刻驰援。他就像一位时刻待命的“战士”,哪里有地灾险情的警报拉响,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2018年信宜“8·11”特大暴雨灾害、2019年龙川“6·10”“6·12”特大洪涝灾害和2022年韶关“6·20”特大暴雨灾害……在这些让广东民众揪心不已的时刻,作为省级第一梯队的核心成员,他全然不顾暴雨如注、道路随时可能塌方的危险,毅然深入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场。特别是2019年6月龙川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通往米贝村的道路损毁严重,到处是泥泞和积水......听到房屋倒塌、人员被埋的消息,他和小组成员没有丝毫犹豫,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跋涉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赶到米贝村,获取灾害现场的第一手关键资料。在灾害现场,为了获取更准确的数据,他在滑坡体上探路,脚下的泥土松软湿滑,好几次险些滑倒,最终咬牙坚持住了。经过连续数小时的奋战,他与小组成员成功指导救援队伍科学施救,为地方政府抢险救灾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童纪伟累计参与汛期全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处置30余次,足迹遍布全省灾情最严峻的地区。每一次的奔赴,都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固防线。也正因如此,他多次受到地方政府感谢和表扬。
2019年6月河源市龙川县米贝村地质灾害应急现场,童纪伟前1
熟悉全省的“活地图”
如果说应急抢险是“救火”,那么地质灾害调查就是“防火”。从普通技术员到独当一面的高级工程师,童纪伟深知,除了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急”,更要注重“防患于未然”,在“防火”的成长轨迹上镌刻着无数奋进与担当的印记。
粤北的石灰岩山区、粤东的花岗岩丘陵区、珠三角的软土区,哪里地质结构复杂,哪里地质灾害隐患多他都一清二楚、了然于心,仿佛一张行走的“活地图”。近年来,他勇挑重担,牵头或参与完成30余项重点项目与方案,包括省级调查项目《广东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全省1:2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省级规划类项目《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广东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为精准掌握我省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高效服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学依据。
全省1:2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现场
标杆示范的“打造者”
没有前例可循就以实践为舟探索前行,没有标准参考就主动构建规范体系。在龙川县地质灾害1:1万精细调查试点工作中,他主动承担起技术要求编制工作,与单位调查团队成员们一起不断钻研,在调查实践中不断修正技术要求的不足。同时,他始终践行"边调查、边宣传"的理念,在忙碌地调查山体数据的间隙,还耐心地给当地村民讲解避险知识,提升村民防灾减灾意识。
最终,他所承担的三个镇的调查任务,凭借出色的工作方法与高质量的成果,成为全县调查任务中的样板,为全省后续乡镇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可借鉴的模式。
采用无人机开展地质灾害精细调查
勇探前沿的“科技尖兵”
面对技术瓶颈,童纪伟的秘诀就是三个字:学、拼、钻。在锻造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利刃的征途上,他携手团队成员攻坚克难,先后完成5项重点地质科研项目,突破无人化应急监测设备部署技术,实现灾害现场快速响应;开创非接触式监测在灾害应急领域的工程化应用范式;构建滑坡灾害短临预警智能研判体系,提升灾害预警精准度;研发基于WebGIS的广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决策支持平台,为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与智能辅助。相关成果先后荣获广东省地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金粤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从用脚步丈量风险,到用科技洞悉灾害,童纪伟的成长故事,是一代地质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生动写照。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地质灾害防治,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多付出一分努力,老百姓就能少流一滴泪。”在这条守护生命的防线上,他依然在奔跑,带着地质人的使命与担当,奔赴下一场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