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资源勘查工程校友、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天水矿勘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袁得祎,2012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刻苦钻研业务,全身心投入到地质事业当中去,先后于2015年、2016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荣获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0年12月荣获甘肃省地质学会颁发的“第十三届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2022年荣获甘肃省直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和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2023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青年科技人才,2024年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凝聚着他的辛勤汗水和他超越常人的艰辛努力。在他身上,传承着老一辈地质人报效祖国、吃苦耐劳的精神;展现着当代地质工作者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着新时代地质队员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大国工匠精神。爱地质无怨无悔
雨润镇坐落在青海省乐都区湟水谷地,湟水河由西向东流过,袁得祎就出生在这方村镇。家乡湟水河的滋润、黄土地的熏陶和父辈的勤劳造就了他质朴坚毅的性格。他的父母虽然从事农业生产,但非常重视教育以及良好的家风传承,受训传统文化的积淀,袁得祎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沉稳踏实、积极向上的因子。从上学起,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曾获物理奥赛二等奖。高中时期的他就对物理、地理、地质、气象、生物等地球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热恋祖国的壮美山川,钦佩那些从事地质工作的先驱们,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无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专业。
2012年,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学业有成的他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进入天水矿产勘查院从事地质工作。他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在这一行有所作为。“我是一名地质工作者,我热爱我的工作,献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已经成为他献身地质事业的座右铭。十年来,袁得祎扎根甘肃陇南地区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在长期野外实践中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主持参与了多个地质详查和深部勘查项目,他带领的项目组克服了项目分散、野外作业条件差、外部环境制约等不利因素,保质优质的完成了各项地勘工作任务,用汗水换来了地质找矿的累累硕果;他不忘初心使命,继承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的优良传统,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从一名地质技术人员成长为项目部主任、总工办副主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赞誉;他谦恭虚己,勇于进取,短短几年就展现出地质人青春四射的时代风采。
在面对资源、环境的挑战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袁得祎以地质找矿为己任,开拓创新求进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用青春和汗水努力推动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无怨无悔献身地质行业中,谱写了属于他自己的华彩乐章。
踏山野勇担重任
地质勘查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仅枯燥,还要耐得住艰苦与寂寞。不过,地质人生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艰苦卓绝的行业中,却有人干得有声有色,并成就了一番事业,袁得祎就是其中的一位。
刚走出校门的袁得祎虽然年轻,但他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在野外工作积累经验的同时,把课堂上的知识与地质实践结合起来,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由此使他对成矿地质规律和深部找矿新理论、找矿新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他深知,地质找矿工作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强,每个技术人员要具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于是,他坚持把地质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了摸清地质规律,他经常通宵达旦地钻研书本,查阅地质资料;凡野外较大项目每到关键节点,他都亲自把关,破解难题;对待每一项工作,他认真负责、苦心钻研、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练就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工作技能。作为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他在为地质事业圆满交出一份优异成绩单的同时,也使自身走上了一条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发展之路。
2012年,他担任西和县小东沟金矿详查项目负责人,项目地处甘肃陇南山区,驻地交通不便利且没有信号。面对山大沟深、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他没有怨言,边干边学,仅用半年时间就完全胜任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项目组的一致认可。他编制完成的《甘肃省西和县小东沟金矿详查报告》共提交金属量为26.62吨,金矿床规模达到了大型,为矿山开发进一步提供了可靠依据,为该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2016年,他主持西和县尖崖沟铅锌矿深部勘查项目的地质工作,该矿山是上世纪80年代开采老矿山,接手时矿山可采资源消耗殆尽,他不等不靠,认真分析研判矿山各种问题,组织技术人员埋头苦干,扎实做好每项工作,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成果。截至2018年6月,对尖崖沟铅锌矿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经估算共新增铅锌矿石量75.74万吨,铅金属量15939.66吨,平均品位2.10%;锌金属量53126.11吨,平均品位7.01%,为矿山延长了服务年限10年,解决了老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在该矿区开展了深部找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得到了矿山企业的高度认可。2018年,他接手徽县郭家沟铅锌矿区资源储量核实项目,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他深感肩头责任重大。于是,他殚精竭虑,采取集中优势兵力的策略,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加油干。经过大量的地质勘查取得了可喜成绩,共提交铅锌矿石量6502.32万吨,铅金属量637659.51吨;锌金属量2151191.85吨,该矿床规模达到了特大型。该矿床是目前西成铅锌矿继厂坝铅锌矿之后发现的最大铅锌矿床,根据目前保有的资源储量可满足矿山40年的生产需求,矿山目前已建成投产,提供近1500多个工作岗位,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同时对地方经济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袁得祎在开拓中把握机遇,在逆境中主动作为,在挑战中勇于胜出,在发展中实现跨越。经过十年磨一剑,终于在陇南这片山野打开了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郭家沟铅锌矿区资源储量核实项目,2019年2月荣获了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18年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2020年7月被中国有色工业协会评为“第七届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2021年入选自然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
抓党建不忘初心
目前,已成为天水矿产勘查院地质勘查中坚力量的袁得祎,在野外实践中体会到,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者,不仅要具有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而且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抓好野外项目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2020年,袁得祎担任项目党支部书记,他深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和觉悟,不断用先进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他说,一名党员要始终保持爱党爱国之心,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要传承历史,要传承地质精神,埋头苦干,精心钻研,做甘于奉献的地质人;要有所作为,努力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在增强国家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中展现新作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勇担新使命。为此,他结合野外项目组的实际情况,把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聚焦全院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实践野外项目党建新途径、新方式,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以微信视频、观看党建微电影、举办党建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主题党日”,把“三会一课”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形成了“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的整体合力,推动党支部和党员有效履行职责,积极促进野外找矿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
“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我觉得很有意义,我要争取做到最好。”袁得祎说,“我的地勘生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一步都是新起点,哪一步都不能松懈,我要在逐梦的路上豪迈出发、笃行不怠,把无悔的青春献给地质事业。”
来源 | 甘肃自然资源报(文字部分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