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阳洒进地质大厦报告厅,熟悉的面庞映照着欢声笑语。11月30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极地分享沙龙在这里如期展开。本次活动由我校2011届优秀校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蓝木盛主讲,与校友们分享他在地球最遥远处的所见所闻。2024届卢宣竹校友担任主持人。本次活动受到了广大校友的热切期待,报名人数多达80余人。活动现场,许多校友更是带着孩子们一同前来,让这个温暖的下午多了几分童真与期待。
从自己家门口到地球的极点,这段距离究竟有多远?它的尽头,又藏着怎样的奥秘?带着这样的疑问,蓝木盛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影像资料,为我们揭开遥远极地的神秘面纱。
伴随着两段极地科考纪实视频,我们得以一窥中国极地科考的最新成果。在南极,我国最新建成的秦岭科考站巍然矗立。这座中国第一个面向海洋的科考站,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但建设条件却异常艰苦。南极常年大风,施工环境恶劣。然而,在这样严酷的条件下,我国仅用了50余天完成了一体化主体建筑的安装。极高的效率令世界瞩目,然而在这惊人效率的背后,是长达十余年的精心筹划,是大量秦岭站建设参与者默默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蓝木盛与大家分享了他在极地工作的点滴趣事。从与北极熊的"亲密接触",到企鹅并不总是那么可爱的"真面目",引得现场笑声不断。但在这些轻松故事的背后,是极地科考工作者们每天要面对的重重挑战:极昼极夜导致的作息紊乱、狂风巨浪中的晕船考验、冰面作业时刻不能放松的警惕……点点滴滴,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坚守在极地的中国故事。
"为什么我们要去极地?"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目光,蓝木盛用南极磷虾这个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为大家阐释了极地科考的深远意义。从极地奥秘探索到气候变化研究,从生态环境保护到极地全球治理,中国正在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我们不仅关注当下极地的科研需求,更着眼于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共享科考资源、开展联合考察等方式,我国正大力推动极地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蓝木盛回顾了中国极地科考近40年的辉煌历程。从1984年首次我国执行首次南极考察开始,到如今的"两船七站一飞机两院区"布局,从开始的各种艰苦条件——“穿越西风带主要靠硬闯”、“蔬菜只能靠发豆芽”,到现在科技赋能的世界一流“雪龙2号”极地破冰科考船……一代代极地科考工作者用执着与智慧,在白色大陆上书写着中国的名字。"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待我们去克服。"蓝木盛说。
活动接近尾声,现场的问答环节依然热烈。很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极地的故事。
在热烈的掌声中,可爱的小朋友代表校友会向蓝木盛献上了鲜花,上海校友会副会长白志伟校友为蓝木盛和主持人卢宣竹颁发了校友会精心准备的纪念证书。这一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校友之间情谊的见证。
本场分享会得到了诸多校友支持,在此特别致谢:校友会理事杨维江校友牵头组织并全程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上海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院长王寒梅校友、王军校友协调提供活动场地,姚正源校友负责了沙龙活动宣传,封陈寅、崔少乾校友制作了荣誉证书,赵宇校友在现场记录了一幅幅珍贵画面,张芸校友为沙龙活动精心准备了礼物。沙龙活动还得到了上海校友会会长陈磊、秘书长程亮和张燕、高唯嘉、杨海乐等校友会理事的大力支持!
两个多小时的分享会转瞬即逝,但那片纯净的冰雪世界,无畏的极地守护者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谨以此文向所有奋斗在极地的科考工作者致敬,愿他们在地球最遥远的地方,续写中国的极地传奇。
来源 | 上海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