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月下旬的武汉,秋色渐浓,寒意来袭,但一幅暖心的画面在东湖之畔徐徐铺展。2025 年 10 月 21 日,中国地质大学 1975 年入学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学生,从天南地北赶赴美丽的江城武汉,共赴一场情深意浓的约会。短暂的 3 天,会务组安排的活动丰富多彩,孙总的服务团队热情暖心,学校有关方面关怀备至。聚会加深了理解,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情,温暖了心情,凝聚了真情,开拓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圆满谢幕。同学们又各奔东西,依依惜别,互道珍重。
一、聚会活动的筹备过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聚会筹备活动虽然不至于此,但也是经过了半年多的悉心考量,且一波三折。
自 2024 年11月12日余心根同学提议研讨在武汉的聚会活动,至2025年10月21日同学们报到,酝酿了将近一年时间。2025年2 月份开始筹备,由余心根和蒋纯年牵头成立筹备组,多次召开协商会,确定共同召集人:余心根、余宏明、龙雄华、张聪辰、吴承芳、彭显雪;管家:蒋纯年、黄进作。确定了聚会的目标:平安、喜乐、简约,以及聚会的原则:自愿、量力、量体而为。
同学们参与聚会的热情高涨,非常期待,刘意民同学用“三年旧梦有寻处,又做江海一归人”形容其期待之心。对聚会服装、标识、胸牌、宣传展板(合影背景板)的图案选择,大家反复讨论,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025 年4 月28日,筹备组发出“半个世纪的情缘,让我们再聚武汉”的邀约函。随后确定了聚会活动时间和方案,组织同学们报名,收集衣服号码,与校友办等部门沟通协调,确定会议室、发言人员及调试视频会议,领取纪念品和“爱校团圆餐”餐券等,做了一系列繁杂辛苦的工作。原有 58 名同学报名参会,但基于各种原因,仅有47 位同学及其家属付款,确认参加聚会活动。
在聚会活动筹备过程中,得到了各位老同学的大力支持,为聚会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报到时的激情相拥
10月21日,是老同学们难忘的日子,大家分别从青岛、潍坊、烟台、北京、西安、恩施、云梦、武汉、长沙、南宁、深圳、广州、中山等地风尘仆仆奔赴武汉,还有两位同学和夫人分别从美国、马来西亚不远万里、不畏旅途劳苦赶回母校,参加这次同学聚会。美国休斯敦、加拿大、兰州、西安、郑州、驻马店、黄石、南宁、广州、韶关、丹东、郴州等地,因故未能出席此次活动的同学纷纷发来祝贺微信,对同学们团聚表示祝贺和祝福!
同窗别后数十载,今日相逢分外欢。会务筹备组的同学们早早就在门口迎候,大堂热闹非凡,老同学时隔数十载相见分外激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有的紧握双手,有的激情相拥,有的热泪盈眶,仿佛要弥补这数十年的离别,真可谓“白首相逢泪满缨”、“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彼此间虽已增添了岁月的痕迹,但一见面,那熟悉的眼神、亲切的笑容,瞬间拉近了距离。但由于岁月霜刀的无情,也有的同学相见不相识,“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老同学们相互问候,传递跨越时光的欣喜。大家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更有对情谊长存的欣慰。
三、聚会活动的精心安排
老同学聚会活动的日程安排,是筹备组集思广益、反复磋商的最佳方案。通过参观新、老校区,以及校史馆、湖北博物馆,召开座谈会,感受到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增进了专业知识,为母校的飞速发展感到自豪,为作为中国地质大学的一名学子感到骄傲。
10月22日上午,同学们从酒店徒步前往校史馆参观,认真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位于南望山校区的校史馆是一座全面展示学校办学历史和地质科学家精神的综合性场馆,建筑名为“四方印”,由欧阳自远院士题写馆名,造型方正对称,象征地大人志在四方的精神。编年体展厅分为7大篇章,系统展示学校从1952年建校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北京地质学院时期、湖北地质学院时期、武汉地质学院时期等。展品包括1467张照片、1229件实物(如手稿、教具)及22处多媒体互动设备。专题展厅展示了71位院士及创校元勋的图文实物,以及登山科考成就、党建成就和校友贡献等。展厅还展示了珍贵实物、以及口述史采集读本等。通过多维展陈,系统呈现了中国地质大学与国家地质事业同频共振的历史,是了解中国地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窗口。参观校史馆,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跨越时空,与展品背后的故事生动对话。
10月22日下午,我们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二楼会议室召开由余心根同学主持的座谈会。在余心根激情洋溢的开场词之后,周克明、黄英娣两位同学深情朗诵由杨连生同学作词的《南望重聚赋》,让大家共同重温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学校领导王林清副书记讲话,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母校的蓬勃发展;学校老领导、原校长张锦高先生的殷切寄语,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关怀与期待;蔡鹤生、韩庆之、孟高头老师的分别致辞,不仅让我们回忆起了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更让我们感受到母校育人理念的传承与发扬;环境学院孔少飞院长、工程学院王亮清院长的讲话,让我们了解到母院的发展动态,在倍感振奋的同时,更期待学院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学校校友与社会合作处副处长王莹的讲话,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对老校友的亲切关怀和热烈欢迎。
自由发言环节,张修寅、高学忠、龙雄华三位同学先后发言,从校园生活的回忆、毕业后的成就、对校领导和老师的感恩等方面,做了较为精彩的演讲,让同学们感受到50年间大家的奋斗与坚守,更让我们体会到“水文系75级”这个集体永远不变的凝聚力和彼此之间长存的友谊。
10月23日上午,同学们乘车前往未来城新校区,在新校区管委会老师的引导下,参观了体育馆、体育场、校园休闲广场、图书馆、“环境学院”楼等。在新校区规划沙盘前,聆听了老师的详细介绍,呈现了新校区振奋人心的规划蓝图。
学校的未来城新校区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锦程街68号,距南望山主校区约27公里。校区总占地约710亩(教育用地),除教学科研区外,另含200亩工业用地共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托管岱家山400余亩户外运动休闲区。新校区于2019年9月启用,目前入驻5个学院、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及万余名师生,占全校师生规模的35%。作为“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基地”,校区聚焦地球科学领域,建设目标是支撑学校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同学们纷纷在清洁美丽的新校区拍照留念,对母校的跨越式发展、特别对未来城校区打造生态智慧校园,党建与法治建设双轮驱动,持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辉煌业绩赞叹不已。
10月23日下午,同学们兴致勃勃的乘车前往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并在大堂内合影留念。
湖北省博物馆作为荆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参观体验堪称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解说员充满画面感的精彩解说中,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与古人对话,与科技共舞,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曾侯乙编钟的65件青铜钟体构成战国时期的“交响乐团”,令人惊叹先民对和谐的追求;越王勾践剑历经2400多年仍寒光逼人,剑身菱形暗格纹饰和错金铭文展现春秋时期冶金巅峰;
曾侯乙铜鉴缶的双层结构则体现古人“冰酒消暑”的生活智慧;青铜的厚重、漆器的华美和编钟的悠扬,构建起立体化的长江文明史诗。一件件文物令同学们震撼,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10月23日晚上的饯行宴会,让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恋恋不舍。主持人余心根发表了饯行词,高文国同学即兴讲话,畅叙同学之间的友谊,对聚会筹备组的同学们予以诚挚感谢,希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长存。
趁着酒兴和欢快的氛围,几位同学跳起了交谊舞、走起了模特步,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拍手叫好!
同学们还观看了“两江四岸”夜景。绚丽多彩的灯光秀是同学们的视觉盛宴,高楼大厦的轮廓被LED灯带勾勒得宛如星辰坠落人间。不同色彩的光线交织变换,时而如彩虹般绚烂,时而如星河般静谧,倒映在江面上,形成虚实相生的双重画卷。同学们纷纷拿起手机拍照,赞叹大武汉的多姿多彩。
四、依依惜别的感动与寄语
相见时难别亦难,元宇宙里续前缘。在江边饯行晚宴后,家住武汉的一些同学与大家告别,各自返回家中。10月24日,同学们各自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离开武汉。会务组的同学及孙总服务团队在酒店大堂送别,或约车为同学提供便利,有的同学送出好远,手握了再握,依依惜别,互道珍重,表示将通过电话、微信或将来的元宇宙空间加强联系,或者邀请同学们到长沙、到广州、到西安……
分别数十载后的聚会,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重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了那份纯真的同学情谊。
筹备组的主持人余心根因故提前与同学们告别,他在微信群里发表了令人感动的饯行词:再见了!老同学,我们这一程同舟,风雨共度,转眼已是金秋年华!今日挥手作别,心头满是从青春走到白首的温暖记忆。岁月虽为我们添了华发,却也让这份同窗之谊沉淀得愈发香醇。每一次相聚,都是时光馈赠的厚礼,值得用心珍藏。
前路安稳,岁月静好,愿我们心怀从容,步履从容。若有一天,你看见晚霞中一朵悠然的云,或听见黄昏里一声熟悉的曲调——那一定是来自远方的问候,是我们从未远去的牵挂与共鸣。
珍重,老同学!此去山河万里,愿我们继续从容豁达,平安喜乐。见或不见,情谊长存;人生晚景,静好生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清秋!
上一篇: 不止赛场高光,更谢温暖守护,致敬每一位赛场上的“幕后英雄”
下一篇: 弥足珍贵,无上荣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迎接天安门国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