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风采 >> 贡献基层 >> 正文
余君鹏校友
发布日期:2015-03-14   浏览次数:
  

戈壁深处探宝藏

——记甘肃省地质调查院项目负责人余君鹏

 

 2014年11月27 作者:甘宣 编辑:中国矿业报

 

君鹏,这个80后项目负责人,出生于甘肃省武山县的一个偏僻山村。他本科就读于中南大学,主修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修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矿田构造。

  作为从边远山区走出来的一名农家子弟,余君鹏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过人的吃苦精神。自20077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过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技术员、班组长、项目副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

  余君鹏先后参与了“甘肃125万武威幅、景泰县幅修测”项目、“甘肃15万古浪等四幅区调”项目、“新疆15万白干湖等四幅区调”项目的野外调研、报告编写和图件编绘工作;参与了“甘肃省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中铁和金两矿种的报告编写、图件编绘和说明书编写;参与了“甘肃省稀有金属规划”的编纂工作。他还作为第一作者在《地质科技情报》、《甘肃地质》、《矿床地质》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2010年,他担任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的“甘肃15万莫坝尔等六幅区调”项目获得3幅优秀、3幅良好的好成绩。在区域地质调查方面,余君鹏初步建立了测区地层单位系统、岩浆岩演化序列和岩浆作用期次;初步界定了测区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构造边界和演化序列。在地质找矿方面,他带领的团队新发现各类矿(化)点23处,其中铁矿(化)点3处,铜矿(化)点15处,镍矿化点2处,铌钽等稀有、稀土金属矿带1条,铅、锌、银、锑矿化点2处,尤其是他们新发现的余石山铌钽稀有金属矿潜力巨大,有成为超大型矿床的潜能,已立项获准甘肃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开始进入普查评价阶段。

  目前,余君鹏正在主持开展“甘肃阿克塞县余石山铌钽稀有金属矿普查”项目。铌、钽、锆、铪及稀土资源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等高科技领域,余石山铌钽稀有金属矿的发现及评价对甘肃省乃至全国此类金属资源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喜的找矿成果的背后必然充满了艰辛。“甘肃阿克塞县余石山铌钽稀有金属矿普查”项目所在地为甘肃阿尔金山地区,工区海拔大多在4200米以上,其中有1/4的工作区域海拔超过4600米,阿尔金山主峰更是达到5798米。一般人走到这里都因高原反应而身体不适,长期在这里开展地质测量、样品采集、山地工程是很消耗体力的。这条山沟,余君鹏带领项目组成员不知走了多少遍。他们每天吃完早餐就进山工作,采集样品,中午以馒头、榨菜充饥,晚上回到驻地还要整理资料,填写工作日志。

  恶劣多变的气候,如暴风雪、冰雹、大雾、骤然降温等,常常对野外作业造成很大困扰,尤其是人员进山作业后突遇恶劣天气会使GPS导航系统失灵,从而造成人员走失、陷车等后果。余君鹏总是鼓励年轻队员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沉着冷静地采取各种方法克服困难。有一次,余君鹏和董国强、徐磊三人进山踏勘,走时天空晴朗,山涧中只有潺潺的小溪,可是未曾想到,正是因为阳光充足,山顶的冰川开始融化,傍晚返回时,本来一步就可以跨过去的小溪已变成了湍急的洪流。眼看水势越来越大,他们知道再等下去会更加无计可施。余君鹏灵机一动,把测绳绾结成保险索,固定在沟谷一侧的巨石上,然后大家手挽手一起过河,最终淌到了对岸。

  野兽出没是另一个极大的威胁。有一次,项目组在作业过程中,突然跟狼群狭路相逢,年轻队员都吓得魂飞魄散。一时间,人与狼静静对视,时间仿佛凝固了。“狼会不会扑过来?如果狼群展开攻击该怎么办?”余君鹏心里已经转了千百个念头,冷汗直下。他急中生智,点燃香烟和随身所带鞭炮,狼闻到硝烟味,瞬间逃散。这时候,余君鹏一颗狂跳的心才回到腔里。

  正是在这种患难与共的工作生活中,余君鹏与他的队友们建立了至真至善的友谊。他们就这样不分昼夜地干了两年,把2400平方千米的区域锁定到了3平方千米,并通过样品实验分析,排查出金属含量异常的样品,发现了稀有金属铌、钽,实现了稀有金属找矿的重大突破。

  余君鹏先后获得甘肃省省直机关2009年度“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甘肃省地矿局“2010年度先进个人”称号,其所在项目组获的“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他在甘肃省地矿局创先争优活动中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主持的“甘肃阿克塞县余石山铌钽稀有金属矿普查”项目获甘肃省地矿局“2012年找矿发现特等奖”;2012年,他被甘肃省地质学会评选为“第九届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

  面对诸多困难不畏惧,面对各种荣誉也不骄傲,正如余君鹏自己所说的那样,荣誉只属于过去,做好本职工作才是关键,地质工作就是要“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科学实践来不得半点虚假。他说,所有地质成果都要归功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个人的成长也要归功于党的教育和单位的培养。秉持着谦虚上进的工作心态,他和他的团队将继承和发扬地质“三光荣”和“四特别”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全力以赴地奔跑在找矿路上,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全国地勘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