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风采 >> 贡献基层 >> 正文
张宗胜校友
发布日期:2015-06-05   浏览次数:

【勇攀高峰的人】

优秀校友张宗胜:永远冲在地质灾害一线的全国劳动模范

(通讯员刘爽爽 卢杰)西樵山、顺德大良飞鹅山、南海区大沥镇黄岐海北片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串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而对张宗胜来说,这是他刻骨铭心的地方。正是在这些地方,他和他的同事冲在地质灾害第一线,逐步建立起国内第一个地级市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并创造佛山市连续七年地质灾害“零伤亡”的历史记录。

开拓创新 构建佛山地质灾害预测系统

张宗胜是佛山市地质局高级工程师,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今年47岁的他,刚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1989年,张宗胜从我校毕业后,进入佛山地质局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2005年起从事佛山地灾防治工作。从原来的地质大调查项目转到地质灾害防治后,他总是在各个地质灾害现场来回奔波。据他介绍,“每年4月至10月都是汛期,暴雨时极易发生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

200684日,西樵山50多处山体滑坡,造成9人死亡。这场灾害之后,张宗胜深刻认识到,“不能跟在地质灾害后面跑,应该以防为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先后担任佛山市地质灾害监测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两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项目组组长,和同事亲自跑遍全市各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最终确定了61处监测点,以最短的时间成功构建了佛山市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使佛山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集地质灾害监测与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为一体的地级市。

系统自运行以来,地质灾害预警有效率达95.9%,佛山市连续7年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为佛山市“保平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坚守一线  亲赴灾害现场开展应急调查

然而,系统建好并非一劳永逸,全市61处监测点时时都在变化。每到下雨天,张宗胜就要频繁翻看手机,查看有没有达到降雨量预警值的监测点,一旦降雨量达到预警值,系统会自动向他发送短信,他说:“我是全年不能关机的,睡觉也要注意有没有收到信息。”

一旦收到信息,张宗胜就要立即赶赴现场。“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检测设备再完备也还是要靠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判断危险性,所以哪里发生灾害我们就要去哪里。”他说。

2008617日中午,顺德大良飞鹅山西南侧边坡发生大型滑坡,直接威胁到附近6家工厂700多人的安全。很多周围的市民准备撤离,正在巡查监测的张宗胜接到报告后,带领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应急调查。

当时,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山上地面很滑,张宗胜与伙伴们多次摔倒。佛山的夏季十分湿热,穿着雨衣上山就算没被淋湿也被汗湿透了。张宗胜和伙伴们冒着岩石塌方的危险到达现场。初步勘察完下到山脚时,他们已经个个浑身湿透,成了“落汤鸡”。

625日,暴雨下个不停,天气极其恶劣。“当时预备役等抢险人员都撤退了,但是我们不能撤退。要一小时一勘测一汇报,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好及时疏散群众。”张宗胜回忆说。

好不容易雨过天晴,67月的太阳却异常猛烈,晒得人头皮直发麻。即使是这样,他也是马不停蹄,顶着烈日,指挥着预备役等抢险人员施工。山上又湿又热,蚊虫奇多,他每天都在荆棘芒草中穿梭。“当时也没想到,在那里一呆就是一个多月,但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工作嘛。”最终,成功避免了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

工作狂人的遗憾

多年来他始终站在防灾救灾第一线,他参与或组织开展的地灾专业技术巡查、突发性地灾应急调查次数已无法统计。仅2008年以来,张宗胜组织实施的专业技术巡查就已达17928次,发现险情83起,开展突发性地灾应急调查178起。

张宗胜表示,虽然对自己的工作无怨无悔,但还是有些遗憾,诸如“工作太忙,没能将地灾防治经验写出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平时陪妻子、女儿的时间太少”等等。

张宗胜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尽快把年轻技术人员培养出来,让他们成为敢于担当的地灾防治专家,“这样,我就有时间写论文,也有时间陪家人了!”他不无感慨地说。(转自地大之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