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校友活动 >> 正文
热烈祝贺涂秉峰等五位校友荣获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发布日期:2010-12-07   浏览次数:

4月27日,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近300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欢聚一堂,接受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我校校友涂秉峰、朱恒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廖友常、侯增谦、王成善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人的会见和表彰。

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对这些校友获得的殊荣表示衷心祝贺!并预祝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为国家的地质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校友的成功是母校的光荣,母校以校友为荣! 母校将永远关注校友的发展,为校友的成功加油喝彩并尽所能提供帮助!

 

                                                        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
                                                             2010年6月10日

附:各位获奖者事迹简介

涂秉峰 湖北非金属地质公司副总工程师,被身边的同志们尊称为地质技术一线的“领头雁”。 先后主持或承担的中型、大型、特大型地质找矿和地质勘查项目达40多项,承担过水泥灰岩、水泥用粘土矿、玻璃用石英砂岩矿、大理石、花岗石、板石、滑石、绢云母、硅灰岩、萤石、绿松石、石墨、石膏、高纯硅、铝土矿等建材非金属矿种地质工作,工作成绩突出,已成为公司矿山地质勘查带头人。

朱恒银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副队长、副总工程师,兼安徽省探矿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地矿系统十佳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十五”发展创新工程先进个人和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助理。所研究的“受控定向钻探技术”系列成果,为地质找矿勘探方法及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关键问题的突破和解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实现了1000米以下钻孔轨迹的人工控制“导航”钻进,在一个钻孔中分枝成伞状,羽状多孔底定向孔、“S”型定向孔,1000米以下盐井进行两孔对接的高新技术。近年来,该勘探技术在安徽铜陵、安庆、滁州、霍邱等大型铜铁矿区进行应用,解决了陡矿体,异型矿体、地面障碍物下部无法勘探矿体等技术难题,其潜在价值达数千亿元。

廖友常 贵州省地矿局局管专家、高级地质工程师、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他用自己的找矿实践和丰硕成果,诠释了地矿系统“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三光荣精神,展示了地质队员找矿报国的奉献精神和时代风采。近年来,为国家提交煤炭资源量2亿多吨,铝土矿资源量8000多万吨。先后获得国土资源部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多次获得贵州省地矿局重大找矿成果奖等。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矿床地质学会区域副主席。长期致力于大陆成矿作用与海底热水成矿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数十项重要项目。组织实施了“大陆碰撞与成矿”973项目,再塑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系统地提出青藏高原经历主碰撞聚合(65-41Ma)、晚碰撞转换(40-26Ma)和后碰撞伸展(<25Ma)三阶段演化新认识,建立了大陆碰撞造山的动力学模型,对认识超大陆形成与演化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创新性建立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新框架,阐明了碰撞造山带的成矿系统发育机制,揭示了大陆碰撞带的区域成矿规律,被国际同行认为是该研究领域的重大成就;合作建立了大陆碰撞带独具特色的5种主要矿床的成矿新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陆型斑岩铜矿”成矿新理论,突破了著名的岩浆弧环境斑岩铜矿理论,其EPSL论文也成为2004-2007年度最高引用率论文。率先系统论证了冈底斯铜矿化带具有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斑岩铜矿带的远景潜力,扭转了当时的找矿方向,推动了冈底斯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查,2007年获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王成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从事地质教育工作29年、从事地质工作32年,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在青藏高原成因、青藏高原油气地质调查研究、全球历史气候变化等重大地学课题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曾荣获中国地质学界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